翻譯理論與實踐講座摘要
講座摘要
講題:翻譯理論與實踐
講者:許淵沖
日期:二千年十月十日
時間:晚上七時至九時十分
地點:李冠春堂
整理:謝冠東,由於本人普通話能力有限,並不保證全部摘要內容準確無誤。
1. 今日的題目應為「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」,只要能夠解決文學翻譯的難處,其他翻譯的難處也迎刃而解。2. 翻譯在二十一世紀更形重要,因為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紀的重點。不只政治,文化也受全球化影響。目前美國在各方面處領先地位,但其文化有弱點,例如男女關係有性無愛,離婚率高—平均結婚四年後就離婚。一九八八年諾貝爾獎得獎者就曾經表示,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如果要得到幸福,就要向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學習。中國重情和以和代戰的優秀文化應該外傳,以改變像美國這種不重情的文化。要做到這一點,就要透過翻譯中國作品,把這思想傳到全球,彌補其他各地文化的不足。
3. 中國的翻譯工作者將肩負這個重任,原因是中國的譯者較外國的出色;中國的譯者很多都能從事雙向翻譯,但外國的譯者卻只能做到中譯英,不能做到英譯中,從此可見中國的譯者可解決更多問題。所以我那份參考資料的題目是「譯學要敢為天下先」,說明中國譯者要擔起此任,寄望大家能認同。
4. 現在中國的翻譯學者主要分為兩派—分別是文學派和語言學派(這兩個詞可能有誤,因為我聽得不清楚)。目前內地的主流是語言學派,但這派卻譯不出好作品來,只有文學派有上佳譯作,例如莎士比亞。
5. 嚴復乃第一位中國的翻譯理論家,對中國翻譯界影響亦最為深遠。現在的學者對嚴復的學說意見上有分歧,有些人認為信、達、雅都是需要的,有些則主張只要信和達,有些則主張只要信就可以了。我認為三者皆需。不達的譯文根本難以理解,不雅的譯文(像例一2)不能打動人心。而且中國文字豐富,不是外國人所有的。要為世界文化增添美麗的花朵,譯文就應該要雅(像例一3)。不要雅等同抹殺了中國文化的優秀面。
例一: 1.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
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.(原文)
2.人間的故事不能比這個更悲慘,
像幽麗葉和他的柔密歐所受的災難。
(既信且達,但沒有雅,不夠感人)
3.古往今來多少離合悲歡,
誰曾見這樣的哀怨辛酸!
(信、達,雅兼備,感人)6. 魯迅提出三美,要「意美,音美,形美」。意美即要譯文準確,多能做得到,但音美同形美則較困難,只有文學派才能做得到,語言學派不可能做到。以下舉數例說明:
例二 1.不愛紅妝愛武裝(原文兩個愛字同音,妝和裝同音,有音美)
2.To be battled dressed and not rosy-gowned.
(主流學派的譯文無音美)
3.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.(許淵沖)
(文學派有音美,而且比原文更妙,是為譯文更勝原文)例三 1.春蠶到死絲方盡(原文以絲比喻「思」,有音美)
2.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.
(要加上from lovesick heart才能表出絲/思的雙關意思。譯文有音美,silk, sick和絲、思的音相似。)例四 1.無邊落木蕭蕭下
不見長江滾滾來(原文)
2.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
The endless rivers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.
(shower by shower譯出蕭蕭的音美,為了和shower押韻,選擇不多,用了hour after hour表示不斷,endless river表示長江,leaves和waves同韻,rivers同rolls、sheds同shower雙聲,盡顯音美)只有文學派才能做得到這麼難的翻譯。
7. 楊振寧的最大貢獻不是得到諾貝爾獎,而是克服了中國人的自卑心理,恢復了中國人的自信。事實上在翻譯方面,中國比外國有過之而無不及,以上的句子連外國人都翻不出來,這亦說明了為甚麼我說中國譯學要感為天下先。
8. 我的講座主要是想引起大家對翻譯的興趣。只要有興趣,一切就好辦,你自然會去探索。老師的最大作用就是要引起學生的興趣。如果你對上述的中詩英譯有興趣,可以參考商務印書局出版的《唐詩三百首英譯》或《宋詞一百首英譯》,內有大量例子。
9. 分享一下To be or not to be. This is the question.的譯法。以下六個都是出自名家的譯本,你覺得哪個最好呢?
1.生存還是毀滅,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。
2.是生是死,這是問題。
3.生或死,這就是問題所在。
4.生存還是不生存,這就是問題所在。
5.活下去還是不活,這是問題。
6.活著好還是死了好,這是問題。
(由於全為口述,標點不一定正確)我覺得六句都不可取。第一句像是說國家大事,不是個人事情。第二、三、四句像是教授做報告,味道不好。第五句不像是大家會說的話,沒有人會這樣問自己。第六句像在開玩笑。
我認為應該譯做「死還是不死,這是問題。」因為他現在考慮的是死的問題,不是往後活下去的問題。另外原文不寫作Not to be or to be.是因為如此寫會欠了To be or not to be.的音美。
10. 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紀,文學派可以成為主流。故現在在這裡拉票,希望大家支持我的想法。
編按:因學生學養所限,本文可能有不少繆漏之處,敬希原諒。字數:約一千八百字